相关链接
Copyright © 湖南长沙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4259号
2024-11-12
麓山寺作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佛教协会驻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麓山寺距今已有 1700 多年的历史,是佛教传入湖南保存最古老的一座寺庙。它由敦煌菩萨笠法护的弟子笠法崇创建于西晋武帝泰始四年(公元 268 年),不仅是湖南第一所佛教寺庙,也是我国早期佛寺之一。麓山寺山门上 “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 的对联,准确地说明了它的历史地位。
麓山寺坐落在岳麓山的古树丛中,左临清风峡,右饮白鹤泉,前瞰赫曦丹枫、长岛湘流,后倚禹碑风云、深壑林海,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寺内建筑风格独特,现存主体建筑为 1986 年以后重修,属于明朝风格。山门作牌楼式,额书 “古麓山寺”,庄严大气。寺由山门、弥勒殿、大雄宝殿、观音阁、斋堂等主要建筑组成。藏经阁前有古罗汉松二株,传为六朝所植,又名六朝松,成为麓山寺悠久历史的活见证。
麓山寺保存下来的珍贵文物是麓山寺碑,为唐开元十八年(730)刻于古麓山寺,现保存在湖南大学。此碑是唐代大书法家李邕撰文并书,因其文采、书法、雕刻都极美,又李邕曾任北海太守,故称《北海三绝碑》。对后人影响较大,是我国著名的唐碑,属省重点保护文物。
麓山寺作为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的重要观光点,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理位置、精美的建筑风格和珍贵的文物,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寻历史、感受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麓山寺坐落在岳麓山的山腰处,可谓占尽了地理优势。岳麓山作为南岳 72 峰的尾峰,最高峰禹王峰海拔 300.8 米。山上树林茂密,四季景色各异。春天,岳麓山始于 2 月中旬以后渐渐苏醒,气候多变,游客在此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机勃勃;夏天虽有 “火炉” 之称,但山间即使三伏天也得盖被子睡觉,麓山寺在此时成为避暑的好去处;秋季始于 8 月中旬,气温通常在 15℃至 20℃左右,此时的岳麓山色彩斑斓,麓山寺在红叶与金黄的树叶映衬下,更显古朴宁静;冬季 11 月下旬来临,平均气温在 5℃左右,有时会下雪,寺庙被白雪覆盖,宛如人间仙境。
麓山寺左临清风峡,清风峡是岳麓山的核心景区,从这里到山顶,保存了大量的原始次森林。乘坐索道观赏,在半空中俯瞰,别有一番风味,特别是到秋天的时候,满山点点红,充满了秋天的美感。右饮白鹤泉,白鹤泉有 “麓山第一芳涧” 之称,在麓山寺观音阁外南侧,泉水从石罅中涓涓涌出,冬夏不涸,清洌甘甜。背靠碧虚峰,深壑林海为麓山寺增添了一份宁静与神秘。
作为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的重要观光点,麓山寺与周边的景点相互呼应。如爱晚亭,位于与岳麓山青枫峡小山上,是中国名亭,与醉翁亭、西湖湖心亭、陶然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岳麓书院,坐落于岳麓山脚下,是古代高等学府,展示我国古代书院教育和书院建筑的古建遗址博物馆;云麓宫,地处岳麓山巅,始建于 1478 年,属道教二十三洞真虚福地,可在此领略 “直上云麓三千丈,来看长沙百万家” 的壮阔景色。这些景点与麓山寺一起,构成了岳麓山丰富的旅游资源。
麓山寺始建于西晋泰始四年(公元 268 年),由敦煌菩萨笠法护的弟子笠法崇创建,作为佛教入湘最早的遗迹,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使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麓山寺曾六度毁于战火。然而,每一次的毁灭都伴随着顽强的重建,展现出其坚韧的生命力。
公元 268 年,麓山寺初建时名为慧光明寺,后唐初改名为麓山寺,并沿用至今。在这 1700 多年间,它历经了无数的风雨沧桑。六朝刘宋时,始为塔院形制,梁、陈两代,“别构正殿”、重阁、乐亭等,寺院规模日益扩大。1944 年,麓山寺再毁于日军战火,寺内建筑大都成灰烬,仅存山门及观音阁。但坚韧的麓山寺人并没有放弃,1985 年以来,由市佛教协会主持,大兴土木,恢复旧貌。如今的麓山寺,依然屹立在岳麓山山腰,向世人展示着它的历史底蕴和顽强精神。
麓山寺在历史的进程中,不仅有众多高僧住持,还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的目光。晋代住锡麓山寺的高僧有法崇、法导、法愍和尚等,他们的存在使得麓山寺的佛事日益兴隆。法愍大师著《显验论》、注《大道地经》,后卒于山。又有天台宗智觊大师传经说法,宣讲《法华玄文》等天台名著。
唐朝时,麓山寺更是盛极一时。众多文人墨客纷纷前来,写诗吟文赞美麓山寺。杜甫曾用 “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沙湖” 的诗句称颂殿宇宏大;韩愈、李邕、沈传师、唐扶、韦蟾、刘长卿、宋之间、曹松、罗隐、喻鬼、戎县等也都留下了千古传诵的佳作。唐代大书法家李邕撰写的《麓山寺碑》,更是以其文采、书法、雕刻都极美,被后人誉为 “三绝碑”。这些文人墨客的作品,为麓山寺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也使得麓山寺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1986 年重修后的麓山寺主体建筑呈现出明朝风格,山门、弥勒殿、大雄宝殿、观音阁等主要建筑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岳麓山的山腰处。这些建筑在历经岁月的洗礼后,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山门庄重典雅,为游客打开了通往佛教圣地的大门;弥勒殿内弥勒佛像笑容可掬,给人以祥和之感;大雄宝殿作为全寺的核心建筑,气势恢宏,彰显着佛教的庄严与神圣;观音阁则宁静祥和,供奉着观世音菩萨,吸引着众多信徒前来朝拜。
麓山寺的山门作牌楼式,独具湖南地方建筑风格。山门精雕细镂,盘龙雕凤,工艺精湛,尽显华丽。上书 “古麓山寺” 四个大字,字体庄重古朴,给人以历史的厚重感。两旁对联为王闿运所撰,笔势苍劲,有魏晋遗风,为山门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站在山门前,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沧桑与佛教的庄严,让人不禁对这座古老的寺庙充满敬畏之情。
大雄宝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规模宏大。由 42 根石圆柱支撑,坚实稳固,给人以沉稳之感。殿顶盖黄色琉璃瓦,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颇具唐风。走进大雄宝殿,庄严肃穆的氛围扑面而来。殿中塑全身佛像三尊,左、右、后壁塑千乘佛,佛像庄严慈祥,工艺精湛。大雄宝殿不仅是麓山寺的重要建筑,也是佛教信仰的重要象征,吸引着众多信徒和游客前来参拜和观赏。
后殿藏经阁为三开间单檐前出厦硬山大殿,建筑风格独特。石拱门联充满韵味,让人在欣赏建筑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藏经阁内供观世音菩萨,故又称观音阁。观音阁前高台下有井两口,曰 “龙井”“玉泉”,井内以花岗石雕琢一龙头,水自龙口中流出,形象生动。观音阁前还有两株罗汉松,传为六朝时所植,称 “六朝松”,成为麓山寺悠久历史的活见证。藏经阁不仅是存放佛经的地方,也是麓山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麓山寺作为岳麓山佛教文化的代表性建筑,自宋代以来,便与山脚下的儒家岳麓书院、山顶的道教云麓宫共同构成了岳麓山多元文化的格局。古麓山寺深受儒、佛、道多元文化精神的影响,不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意义上的存在。它与中华民族的文化与习俗以及湖湘文化紧密交织在一起,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麓山寺不断吸收融合湖湘文化的精髓,成为湖湘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记载,古麓山寺始建于三国吴宝鼎三年(公元 268 年),是湖南的第一座寺庙,也是中国最早的寺庙之一。在一千七百多年的岁月里,它见证了湖湘大地的风云变幻,承载着湖湘文化的厚重底蕴。
一千七百多年来,无数文人、名士、学者到访古麓山寺,在此交流讲学,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禅师高僧吟诵讲解的经卷,蕴含着深邃的佛教智慧;李邕撰下的号称文采、书法、刻工三绝的麓山寺碑,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更是历史的见证。唐代诗人杜甫的 “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沙湖”,以豪迈的笔触称颂了麓山寺的殿宇宏大。王闿运的 “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 的寺门楹联,更是大气地宣告了麓山寺在湖湘文化发展史中的地位和意义。这些传统文化的精神财富依托于古麓山寺这个物质载体得以传承到现在,为我们所熟知。麓山寺就像一座文化宝库,收藏着历代文人墨客的智慧结晶,承载着湖湘文化的传承使命。
以古麓山寺为源头支点的宗教文化,与书院文化和民族英烈追怀,先后衍延,共同构成岳麓山多面的形象,反映出湖湘文化 “文源深” 和 “文脉广” 的鲜明特点。论及湖湘文化,屈原、贾谊可以说是文献中的源头,但论其本源,二人不是湖南人,根不在湖南。此时,古麓山寺作为湖南第一座寺庙所承载的意义也就显现出来了。唐时,古麓山寺盛极一时,以李邕书刻的麓山寺碑为代表,诸多文豪的诗文佳作使得古麓山寺和岳麓山的盛名远播,吸引了更多后世文人前来游览观摩。王闿运作为汉魏六朝派的代表,对这一时期的文学史情有独钟,他的文学创作理论和实践都曾向汉魏六朝学习。他的狂也体现在古麓山寺的对联中,身为岳麓山山长的他,以身为湖南人的亲切和对麓山寺所蕴含湖湘文化的自信,写下了这副对联。在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古麓山寺在每一次浴火重生后,都以更坚定的姿态,承载着文人的豪情壮志、僧侣的卷卷经书、湖湘人的情感归属,走向下一个十年、百年、千年。
从火车站出发,乘坐立珊线可以直接到达岳麓山下。这条线路为游客提供了一种便捷的交通方式,让来自各地的游客能够轻松抵达麓山寺。立珊线公交车沿途会经过长沙的许多重要地点,为游客们展示着长沙的城市风貌。在乘坐公交车的过程中,游客可以欣赏到长沙的街景,感受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乘坐地铁四号线在湖南大学站 2 号口出站,便可以从湖南大学内步行上山。这种方式不仅方便快捷,还能让游客在步行的过程中感受到湖南大学的校园氛围和文化底蕴。湖南大学作为一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高等学府,其校园内的建筑和风景也别具特色。从湖南大学步行上山前往麓山寺,游客可以欣赏到校园内的古老建筑、绿树成荫的道路以及充满学术氛围的校园环境。沿着山路前行,游客还能欣赏到岳麓山的自然风光,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在前往麓山寺的路上,游客还可以看到一些指示牌和路标,为他们指引着正确的方向。这些指示牌不仅提供了路线信息,还介绍了岳麓山的一些景点和历史文化背景,让游客在前往麓山寺的过程中也能了解到更多关于岳麓山的知识。
无论是选择乘坐公交还是地铁,前往麓山寺的交通路线都非常便捷多样。这些交通方式为游客提供了便利,让他们能够轻松地到达这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寺,感受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岳麓山的自然风光之美。
麓山寺作为佛教圣地,宁静祥和的氛围是其独特之处。入寺后,游客应严格遵守规定,保持安静,避免大声喧哗。寺庙是修行和礼佛的场所,安静的环境有助于人们沉淀心灵,感受佛教文化的庄严与神圣。当游客们轻声漫步在寺庙的回廊之间,听着悠扬的梵音,仿佛时间都慢了下来。在这里,每一处建筑、每一尊佛像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只有在安静的氛围中,才能更好地领略其深刻内涵。同时,安静的环境也能让僧人们更好地进行修行和法事活动,维护寺庙的正常秩序。
麓山寺殿前也未见 “功德箱” 以及二维码,实乃清流。这种古朴的风格让人感受到寺庙的纯粹与坚守。在当今社会,许多地方都充斥着商业化的气息,而麓山寺却依然保持着传统的风貌,不被外界的商业潮流所影响。没有二维码和功德箱,并不意味着游客不能表达自己的敬意和善意。游客可以通过内心的虔诚和尊重,以更加纯粹的方式来感受佛教文化的魅力。在这里,人们可以放下世俗的纷扰,回归内心的宁静,用最真挚的情感与寺庙进行心灵的对话。同时,这种古朴的风格也提醒着人们,要珍惜传统文化的价值,不要让商业化的浪潮淹没了那些珍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