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长沙马王堆汉墓遗址

2025-01-06

一、开篇:开启马王堆探秘之旅

在华夏大地的历史长河中,长沙马王堆汉墓宛如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散发着神秘而迷人的光芒。这座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家族的墓葬,承载着两千多年的历史记忆,自 1972 年至 1974 年被发掘以来,持续震撼着世人。它是 20 世纪世界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出土的 3000 多件珍贵文物,如同一扇扇通往古代社会的窗口,让我们得以窥探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丧葬制度以及社会生活的全貌。其中,历经岁月沧桑却依然保存完好的辛追夫人遗体,更是创造了人类防腐技术的奇迹,引得无数人对古人的智慧惊叹不已。如今,马王堆汉墓遗址已成为人们追寻历史、感受古韵的绝佳去处,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开启这场探秘之旅吧。

二、行前准备

出发前,这些关键信息你可得知晓。马王堆汉墓遗址每周二至周日 9:00 - 17:00 开放,16:30 停止入馆,周一闭馆(逢法定节假日顺延)。门票价格超级亲民,成人票每人 2 元,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下学历在校学生、60 周岁 —65 周岁老人、低保户凭有效证件享受 1 元优惠票,14 周岁(含 14 周岁)以下儿童、65 周岁(含 65 周岁)以上老人、残障人士、军队离退休干部、现役退役军人(含应急救援人员)和 “三属”(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还可免票。不过,这里仅提供个人网络实名制预约,所有人都得提前 7 天(不含当天)登录湖南博物院官网、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支付宝小程序分时段预约,预约成功后,凭预约记录、实体有效证件按预约时段入馆参观,要是有疑问,开馆日 9:00 - 17:00 可拨打票务热线 0731 - 84415833、84475933 咨询。

交通也很便利,公交可乘坐 501 路 [北线] 、19 路 、204 路、501 路 [南线] 、126 路至省人民医院马王堆院区南站下车,或乘坐 19 路 、147 路、142 路、204 路、126 路至马王堆凌霄路口站下车,还能乘坐 501 路 [北线]、142 路、147 路、501 路 [南线]、705 路、139 路至长沙市实验中学站下车;地铁则可乘坐 5 号线至火炬村站或马王堆站下车,出站后步行一小段距离就能抵达,开启这场穿越时空的探秘之旅,交通这一环完全不用担心。

三、初入遗址:穿越历史之门

当你怀揣着期待,终于抵达马王堆汉墓遗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湖南省人民医院(马王堆院区)那略显低调的大门。千万别犹豫,沿着指示牌前行百余米,道路左手边,便是你心心念念的遗址所在。周边环境清幽宜人,葱郁的大树洒下斑驳树影,年代感十足的红砖房错落其间,仿佛岁月在这里悄然停驻。

站在遗址入口,一种庄严肃穆之感扑面而来。这里,便是历史的入口,即将带你穿越时空,与千年前的古人对话。说到 “马王堆” 这个名字,背后还有着不少有趣的故事。一说它源于地形,远眺此地,椭圆形土堆高高隆起,超出地面 20 多米,上头东西并列着两个四五米高的小山包,恰似马鞍,所以明清以前,这儿叫 “马鞍堆”,只因长沙方言里 “鞍” 与 “王” 发音相近,久而久之,就成了 “马王堆”。还有一说与历史名人相关,五代时期,楚王马殷父子统治湖南多年,长沙地区留下不少以 “马王” 命名的遗迹,马王堆被疑为马殷家族墓地,虽无确凿史料,却也在清代《湖南通志》《长沙县志》中有了 “马王堆” 的记载。此外,相传这里是西汉长沙定王刘发埋葬母亲程、唐二姬的 “双女冢”,北宋古籍《太平寰宇记》就提及长沙县侧十里有 “双女冢”,这也让后人将马王堆与之联系起来。无论哪个说法,都为这片土地增添了神秘色彩。

四、三号墓坑:直击考古现场

目前开放可供参观的是三号墓坑,它仿佛一部无字史书,静静诉说着往昔。这座墓坑是带墓道的长方形竖穴,方向正北,深达 17.7 米,墓口南北长 16.3 米,东西宽 15.45 米,墓底长 5.8 米,宽 5.05 米,墓道位于墓坑北端中部,坡度为 19°,东西对峙的偶人宛如忠诚的卫士,只是西侧偶人左臂残缺,头部也已不存,让人不禁遐想当年的模样。

当你站在墓坑边缘,一种难以言喻的震撼扑面而来。向下望去,巨大的深坑仿佛能将人吸入历史的漩涡,四周的土层犹如岁月的年轮,记录着千百年的变迁。遥想古代工匠们在此辛勤劳作,一锹一铲地挖掘,一砖一瓦地构筑,该是何等艰辛,又怀着怎样的虔诚,才为墓主人打造出这座地下的安息之所。

三号墓出土的随葬器物多达一千余件,帛画、帛书、简牍、兵器、乐器、漆器、木俑、竹笥、丝织品应有尽有,每一件都承载着历史的温度。这里出土的西汉黑漆朱绘六博具,放置在特制漆盒内,边长 45 厘米,通高 17 厘米,由博局、棋子、筹码、骰子等组成,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完整、最精美的一套棋具,为研究西汉早期的经济、文化和礼乐制度提供了宝贵资料,让人得以窥探古人休闲娱乐的一角。

墓主人利豨,作为利苍和辛追夫人的儿子,袭封第二代轪侯,在当时地位显赫。据出土木牍记载,他死于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 168 年),年仅二十多岁,英年早逝,令人惋惜。虽生命短暂,但其墓葬中的丰富随葬品,却为后人留下了解读那个时代的珍贵线索,让他的名字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五、展览室:文物珍宝荟萃

从墓坑出来,步入展览室,仿佛踏入一座历史的宝库,各类文物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首当其冲的便是大名鼎鼎的素纱襌衣,这件直裾素纱襌衣出土于马王堆一号墓,衣长 128 厘米,通袖长 190 厘米,袖口宽 30 厘米,腰宽 49 厘米,下摆宽 50 厘米,领缘宽 5.5 厘米,袖缘宽 5.5 厘米,重量却仅有 49 克,其轻薄程度令人咋舌。它由精缫的蚕丝织造,以单经单纬丝交织的方孔平纹织成,孔眼均匀清晰,代表了西汉初期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相传,当年出土时,考古人员用手轻轻一提,它竟如云雾般飘浮起来,仿佛没有重量。另一件曲裾式素纱襌衣同样惊艳世人,长 160 厘米,通袖长 195 厘米,以白绢装饰领、袖,整件用纱料约 2.6 平方米,重量更是轻盈至 48 克,比直裾式素纱襌衣还轻 1 克,其衣料薄如蝉翼、轻若云烟、透光飘逸,让人不禁感叹古人技艺之精湛。这两件素纱襌衣的出土,充分表明至少在 2200 多年前的西汉初期,我国就已经拥有并掌握了养蚕、缫丝、织造、裁剪、缝纫、熨烫等一系列成熟技术,其简洁的款式和装饰所体现出的含蓄美,也揭示了汉代贵族的礼制规范和审美意趣。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同样是不可多得的瑰宝。这些帛书于 1973 年 12 月在马王堆汉墓三号墓中出土,被装在一个长方形漆盒内,其主人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的儿子。帛书共有 28 种,计十二万余字,均破损严重,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哲学、历史、天文、地理、医学、军事、体育、文学、艺术等众多学科,按照《汉书・艺文志》分类法,可分为六艺、诸子、兵书、术数、方技五类,具体有《周易・六十四卦》《老子》《刑德》《阴阳五行》《五星占》《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等。其中,《五星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天文书,对研究中国古代天文学,特别是秦汉天文学的发展具有极高的价值;《五十二病方》则是中国已发现的最古老医书,为古代医学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这批帛书的出土,堪与殷墟甲骨、西陲简牍和敦煌卷子相媲美,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中国文献学、版本学、校勘学等相关学科研究提供了十分丰富的实物资料,是世界考古史上空前的一次重大发现。

再看那精美的漆器,虽历经千年,依然色泽鲜艳、纹饰华丽。马王堆汉墓出土漆木器 1017 件,涵盖了鼎、盒、壶、盘、耳杯等多种生活器具,这些漆器大多采用彩绘、锥画、金银箔贴花等装饰技法,图案丰富多样,有云气纹、龙凤纹、几何纹等,线条流畅,细腻入微,不仅展现了汉代高超的髹漆工艺,还反映出当时贵族的奢华生活。如一件 “君幸食” 小漆盘,盘内绘有精美的纹饰,外壁朱书 “君幸食” 三字,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古代宴饮的场景,让人对古人的生活起居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

还有那些造型各异的木俑,或翩翩起舞,或拱手而立,生动地展现了西汉时期的人物风貌。它们大多以松木、杉木制成,雕刻工艺精湛,面部表情丰富多样,服饰纹理清晰可见,有的木俑还保留着彩绘痕迹,为研究汉代服饰、礼仪、民俗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每一尊木俑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静静地站在那里,向世人讲述着千年前的故事。

六、游玩小贴士

在遗址参观时,一定要遵守相关规定,切勿攀爬围栏、吸烟、饮食,也不要携带管制刀具、易燃易爆、具有腐蚀性等违禁物品入内,更要注意别触摸文物,让这些珍贵的历史遗迹得以长久保存。若想避开人流高峰,享受更静谧的参观氛围,建议选择工作日或非节假日的上午时段前往。参观结束后,不妨到周边逛逛,尝尝长沙特色美食,像臭豆腐、糖油粑粑等,定会让你舌尖留香。还可以挑选一些精美的马王堆文创纪念品,如以素纱襌衣、漆器等文物为原型制作的书签、冰箱贴、明信片,将这份历史记忆带回家。希望这份攻略能助你拥有一场难忘的马王堆汉墓探秘之旅,尽情感受历史的深邃与魅力。

七、结语:回味历史余韵

长沙马王堆汉墓遗址,不仅仅是一处历史遗迹,更是一部生动鲜活的史书,承载着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过去。在这里,你能亲眼目睹古人的智慧结晶,亲手触摸历史的厚重质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它如同一座桥梁,跨越时空,将我们与两千多年前的先辈紧密相连。

当你结束这场探秘之旅,带着满满的收获返程时,那些精美的文物、震撼的墓坑、有趣的历史故事,都会如电影般在脑海中不断放映。马王堆汉墓的魅力,就在于它能让每一位到访者在探寻历史的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感悟与惊喜。所以,别再犹豫,快来长沙马王堆汉墓遗址,开启属于你的穿越时空之旅,留下一段难忘的回忆吧。